北京论坛2017丨吴缚龙教授谈“中国城市发展的金融化”

2018年03月26日
PLC新闻

“全球时代的城市价值、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分论坛系列讲稿之二吴缚龙教授谈“中国城市发展的金融化”

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的吴缚龙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金融化”的演讲,介绍金融化的概念和含义,阐述金融化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机制,比较东亚和中国的金融化现象,详细探讨中国住房市场改革和住房金融化的影响。他认为,中国在土地、房地产方面的金融化是一种“策略”性的行为,提出中国的城市化同样表现出一种“过度积累”和“资本转向”的倾向。

金融化是指积累模式的变化,由通过贸易和商品生产获利的积累模式向更多地依靠金融渠道的积累模式转变。金融主体、制造商等在不同的规模水平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促使经济体、国家、企业、家庭等实现结构转型。

欧美城市发展的金融化显示,金融化通过以下两个机制实现,并对社会发展产生作用。第一个机制,就是通过(监管)放松管制,吸收“资金壁垒”(全球资本剩余),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第二个机制是通过信用评级和金融技术变革,进而创造新的金融市场。由此产生一些具体的措施或者实践,比如房地产贷款证券化、发放次级贷款、补贴住房等等。

吴缚龙教授分析了东亚和中国城市发展金融化现象,详细阐述了中国房地产市场改革的阶段与绩效。房地产在东亚国家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金融化的定义是利用更多的金融工具,给城市化提供资金。房地产方面,金融化并不是意味着要增加金融市场或者货币市场在房地产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而是意味着政府实际上利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去发展房地产市场。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金融化进程开启,土地逐渐成为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抵押物。

吴缚龙教授接下来介绍了中国的货币供应、固定资产投资状况、住房抵押贷款和土地抵押品等问题。数据表明,中国的货币供应量M2不断增加,促进了资产的升值。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贷款迅速上升,借贷方面,土地抵押品也明显增加。在金融化的实践方面,中国地方政府无法直接借款,而是采取了基础设施项目PPP、房地产开发保险资金、以及证券化等新的借款方式。

2001年开始,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巨大的发展,房屋成为了一种可交易资产。住房制度的转变实际上也是面临金融危机时的应对方式,它促使积累模式发生了变化,并且对城市发展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住房金融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了中国的货币供应,并促进了财政收入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此外,政府也实现了对金融市场的有效管理,采取行动抑制利率水平,使得“剩余资本”流向家庭投资和住房投资当中,促使家庭投资住房投资保持增值。

演讲人:吴缚龙,伦敦大学学院教授
(本稿根据现场记录和PPT整理而成)

 

相关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