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周年丨征文评奖公告

2023年02月10日
新闻

征文评奖公告



各位关注北大-林肯中心的朋友,大家好!


在庆祝北大-林肯中心成立十五周年的喜悦气氛里,我们发起的有奖征文活动,收到了来自天南地北的众多师友的投稿支持。作者都是曾经或正在北大-林肯中心工作、学习或实习的老师、同学,受北大-林肯中心资助合作科研项目的人员、获得过北大-林肯中心研究基金、学位论文奖学金、北京大学本科生研究基金项目资助的同学,与北大-林肯中心有业务合作的机构或人员,参加过北大-林肯中心组织的会议、培训、讲座等活动的人员。感谢大家踊跃投稿!征文是自由表达的形式,来稿无不出于真情,读来令人感动,经历光阴的洗练,处处闪现情谊的光辉!


评奖经过认真的组织和匿名投票,最终决出5位优秀奖,见下表。优秀奖将获得奖金800元和两本作者亲笔签名著作(点击查看),及北大-林肯中心成立十五周年纪念文件夹。此外,优秀作品在“北大林肯中心”公众号上刊登。


对于所有投稿者都将给予参与奖。在此对大家的热烈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春雪消融,春山在望,北大-林肯中心愿与各位师友携手,共承万象更新。


特此公告!


北大-林肯中心

2023年2月10日

姓名

优秀奖文章

单位

陈天鸣

北大-林肯中心,我心中永远的家

个人

侯全

探索开拓,薪火相传 ——小记与北大林肯中心跨越12年的两段缘

上海奉贤新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刘君洋

我与北大林肯

北京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

易成栋

遇见北大林肯中心——感恩受益的时光

中央财经大学

颜燕

我和北大林肯中心的故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注:优秀奖获奖者以姓氏拼音为序。

下面摘录文章精彩片段以飨读者。全文以附录文章形式发表。



1

北大-林肯中心,我心中永远的家

……中心不大,但很温馨,当时的中心主任是满燕云老师,温柔且坚定,同事们的年龄也都相仿,热情且活泼,让我这个社恐很快地融入了其中,但依旧没有打消我对未来的摇摆和迷茫,而那时的我,已经在传统的定义中算是“老大不小”的年纪了。满老师在工作上,给予我充分探索的自由,同时,她也能观察到我的“不踏实”。有一次,在她的办公室,她就像一位和蔼的母亲跟我说,人生每个阶段有它不同的使命,我彼时最重要的事情是start a family。她语重心长的话入了我的心,我打开了屏障,愿意尝试着去寻找另一半。这一步,在我人生中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很快,在2012年,我在中心完成了我人生中的两件大事,结婚和生子。当时中心一共出生了三个小宝宝,把满老师开心坏了,说自己当外婆了!在工作中,她很能体恤新手妈妈的难处,给予了我们很多照顾,让我们平稳地度过了最为手忙脚乱的时光。……


2

探索开拓,薪火相传

——小记与北大林肯中心跨越12年的两段缘


……初次知道北大林肯中心还是在2010年的春季,当时我已通过博士资格预审,开始毕业论文写作,恰逢中心开放2010-2011年度论文奖学金申请。……入选的终审候选题目围绕中国城市发展主线,涵盖城市土地利用政策、城市财税和房地产税、住房市场和政策、城市空间结构与规划等诸多方面,囊括资源管理、人文地理、城市规划、经济管理等诸多专业领域;候选人则是国内外院校皆有,国内也涵盖东中西部大学院校。中心虽然规模不大、成立不久,但关注支持的中国城市研究却颇有“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评审委员会的完整名单已无从查找,仍然记得的有时任中心主任满燕云教授、北京大学贺灿飞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陶然副教授。经过评审,我最终进入论文奖学金资助名单。受惠于中心奖学金资助,后续的案例城市调研及参加学术会议等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更重要的是参加开题答辩会使我有机会结识一批研究中国城市问题的专家、年轻学者和研究生,拓宽了学术视野。值得一提的是,会议举办地和中心当时的办公地所在的北京大学守仁国际研究中心,三栋仿古建筑掩映于未名湖南岸、博雅塔以西的低地之内,室外连廊相连,立面以灰色砖墙搭配中国传统的红色花窗,古朴典雅,圆融无碍地融合在燕园“一塔湖图”的美妙画卷中。……



3

我与北大林肯


……而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的,是林肯浓浓的人情味。我在这里感受到像家一样的归属感。记得第一次去值班的时候,一个高大的胖胖的大哥哥,就跟我热情地打招呼,很有“自来熟”的感觉,这让我一下子觉得距离拉近了不少。后来获知,这个大哥哥姓徐,我就叫他“徐哥”;记得每次进门,金老师见到我,都会温暖而又热情地说一声“君洋来啦”,金老师就像对孩子一样,关心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博学、热心而又健谈的刘志老师常常关心我的学习情况,听到我研究新能源汽车话题之后,与我聊起了能源变革与产业政策、交通基础设施等研究。我不善言谈,但总能在刘老师的谈天论地中,收获大量宝贵的知识和见解。与王峥老师、刘秀英老师、赵敏老师、文婧姐、婧一姐等其他老师及小伙伴们的相处,总能获得满满的快乐。最让人难忘的,是大伙儿给刘志老师准备的生日会。小伙伴们一起给刘老师准备惊喜,拍视频、放“黑照”。刘老师笑着“乖乖配合”大家戴上生日帽合照……虽然大家年龄不一样,但这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大家庭的氛围。正是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中,大家的工作才更加舒适,更有干劲。……


4

遇见北大林肯中心——感恩受益的时光

……从2009年以后,我积极参与了北大林肯中心的一些活动,对中心了解的更多。在当系主任承办了中国房地产学术研讨会暨高等院校房地产学者联谊会2011年年会之后,身心疲惫,申请了学术休假,到中心访问了半年,见识了中心的运作,感受到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和参加了大量的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2015年我参与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部主任刘克崮先生和林肯中心主任刘志研究员主持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课题研究报告,为中央政府的住房政策决策提供了支持。2016年我在国家留学基金委支持下再次访美。刘志主任立项支持我研究保障房配建政策(Inclusive Housing)和推荐我到美国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访问。这个政策是美国最先提出的,美国国内有相互对立的两派意见,而在中国很多地方政府实施了该政策,也出现了例如隔离墙等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我到美国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访问的期间,得到了 George McCarthy,Andrew Reschovsky ,Joan Youngman等同仁的帮助,他们带我去Lincoln House附近吃牛排、披萨等特色食物, 给我讲解美国的文化。让我感受到温暖和关怀。我还参加了林肯研究院的一些学术研讨活动,探讨了美国、中国和拉丁美洲的城市发展和房地产政策。……


5

我和北大林肯中心的故事


……在我一个年轻学者刚开始从事独立研究工作时,中心也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在博士毕业后中心为我提供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机会,这为我进一步积累科研成果和提升科研能力创造了条件。在博士后工作期间,中心还为我提供了到美国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深造交流的机会。在此期间,我与Andrew Reschovsky教授等人形成了密切的合作研究关系,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后,由于研究方向要与学院学科发展相结合,我也一度在研究方向等问题上摇摆不定。中心主任刘志老师多次给予我鼓励和支持,每次聊天都让我开拓了思路,增长了研究信心,并明确了自己的交叉研究方向。此外,由于年轻学者能够获得的科研经费相对有限,中心的青年科研基金为我专心致志搞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在中心的支持和刘老师的鼓励下,我和团队完成了多篇高质量的SSCI论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延续这一方向我今年顺利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为未来的持续研究进一步打下了基础。……






相关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