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论坛2021|圆桌讨论:城市星球如何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

2021年12月14日
研讨会

图片

主持人

刘志,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参与嘉宾

Michael Spence,斯坦福大学商学院荣休讲席教授、前院长,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资深研究员,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Jean-Pascal van Ypersele,比利时鲁汶大学环境科学教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副主席(2008-2015)。

马骏,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联席主任,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共同主席。

傅军,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学术院长、教授。


讨论纪实

11月18日举办的北京论坛(2021)“城市星球碳中和之路”分论坛上,圆桌讨论环节的主题是“城市星球如何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


刘志主任首先提及Spence教授在2009年为世界银行撰写的一份题为《气候变化、缓解与发展中国家增长》的报告,请他谈谈近十二年全球气候行动的进展。Spence教授指出,在2009年,全球还未达成很多关于气候变化缓解可能阻碍经济发展的共识;而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要通过确定有区分性的,但相互之间又是统一而连贯的责任来解决这一矛盾。


作为比利时政府代表团的顾问,Ypersele教授刚参加了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刘志主任特意邀请他分享对会议成果的看法。Ypersele教授说,COP26同以往的峰会相比,在六个方面上释放出了积极的讯号。第一,正在我们眼下发生的例如洪涝等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影响使得各界认识到减少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的紧迫性;第二,各国需加大对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投入以应对气候变化节奏的加快;第三,虽然量化碳排放量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各界应该尊重碳市场和相应规则的建立;第四,在COP26会议上,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应担负起补偿欠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上所受到的损失;第五,COP26会议达成履行支持发展中国家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计划,发达国家有更多的意愿分担资金以支持各国的气候适应;第六,由于气候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还需进行更多适应领域的工作。然而,Ypersele教授也指出,达成的共识只是行动的前提,目前全球的行动依然远远不足以解决气候变化这个巨大问题,迫切需要有更多的实际行动。


之后,刘志主任邀请马骏博士就绿色金融现状与未来发展分享他的观点。马骏博士指出,绿色金融所涉及领域不仅是减碳和能源转型,而且还包括解决土地、水和空气污染的环保项目及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项目,这些领域存在非常大的融资需求和缺口。但目前公共部门和私有部门所能够提供的资金非常有限,因此金融机构就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马骏博士还介绍了中国自上而下的绿色金融体系,包括绿色投资范围的分类、信息披露要求、政府可以提供的激励措施等等。马骏博士指出,我国在碳中和宣布之后还应在绿色金融标准、企业信息报告和减排相关的创新方面开展大量的工作。


近年傅军教授带领团队就中国气候变化缓解和适应问题做了深入的政策研究。刘志主任邀请傅军教授谈谈中国减碳过程的独特性。傅军教授指出,中国的独特性在于中国仍然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能源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包括煤炭在内的化石燃料,因此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才能逐步实现向非化石燃料转型。他还提出碳公平的问题,从全球角度上看,有两个关键的概念需要澄清,即碳公正(carbon equity)与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前者更多地考虑特殊正义(particular justice),而后者涉及的是广义的正义(general justice)。中国已经宣布要在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意味着政策方向已从特殊正义走向广义正义。从国内角度来看,碳中和也涉及到公正的问题,因为中国的区域差别是很明显的,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规模都不一样。据此,中国采用“1+N”政策框架,即由中央政府设计框架的同时又考虑到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


Spence教授对傅军教授的观点表示赞同,指出气候问题是全球性的,因此在气候预算分配上,需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先协商再行动。Ypersele教授也表示无论是气候领域还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没有单一的政策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他进一步指出,全球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是可以通过协同解决来增效的。


讨论中,马骏博士介绍了他担任共同主席的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开展的可持续发展路线图的工作。该路线图提出十几个行动,其中三个内容特别值得关注。首先,是要提升可持续金融标准的可比性、兼容性和一致性。中国和欧洲最近牵头发布的《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就是在这个方向的一项重要进展。第二,20国集团达成一致意见,支持建立全球统一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第三,为支持向低碳或零碳转型的经济活动,20国集团将建立转型金融框架,其中包括转型经济活动的定义和分类、披露要求、金融工具和激励机制。


傅军教授提到了“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和“碳捕获与封存”(CCS)等技术的应用对碳中和、碳达峰可能产生的贡献,这是他与团队近年研究的成果之一。研究成果刚出版为英文专著:Climate Mitigation and Adaption in China: Policy, Technology and Market(Springer, 2021)。他强调跨学科视野的重要性,指出政策、技术和市场之间需要协同,一个运行良好的碳市场需要有好的政策支撑,因此,系统性、协同性和综合性对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是非常必要的。


各位嘉宾也对线上听众提出的问题做了解答。第一个来自于听众的问题是关于如何加速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型。Ypersele教授表示消除化石燃料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要维护我们的星球能够使得大家生存下去,因此必须减缓全球变暖。他还指出如果能够通过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对二氧化碳进行定价的话,就会使得大家在将大气层作为免费垃圾桶使用之前三思而行。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如何看待在中国实现碳中和和区域协调统筹。傅军教授指出中国采取的“1+N”的方式是由中央政府利用一个总体的构架,在政策和市场的机制下,各个地区可以思考具体的地方方案。由于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同,因此统一的标准并不可行,虽然减碳十分紧迫,但是通过市场机制的循序渐进还是优于行政手段,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要有一个很好的平衡,而市场则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马骏博士解答了绿色金融在融资方面如何平衡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之间关系的问题。他指出,目前一些传统行业也在进行设备更新和使用更多低碳的原材料,这是绿色金融可以支持的,未来还要将更多转型相关的活动纳入到可持续金融标准中。同时,也要警惕和预防转型过程中的漂绿行为。


Spence教授就如何能够把区域性的碳市场转变成为高效的全球碳市场分享了他的见解。他首先肯定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意义,并指出由于各国收入之间的差异,碳价可能会大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在区域性市场间有一定的一致性之后再进行整合。


最后,刘志主任邀请所有嘉宾就全球实现1.5摄氏度温控目标的信心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嘉宾们均表示了审慎而乐观的态度,指出在现有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各国足够的政治意愿、全面性的国际协调与合作、以及进一步的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也要为糟糕的情景做好准备。


刘志主任表示,这次讨论总体上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信心,也希望听众们能够对我们城市星球的美好未来抱有更大的希望。



(本文根据演讲现场纪录整理而成。)


整理者:

李文婧,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员。




相关刊物